利用细菌和真菌制备纤维——生物技术获得原材料的机遇
随着基因工程的出现,使用改性的微生物合成可持续发展的生物材料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使后石化的未来可使用细菌和真菌来制备纺织品。
由德国Hohen-stein研究所主持的研究项目,主要通过生物技术和湿纺制备海藻酸和壳聚糖纤维。研究认为,调节原材料的特性会对生物聚合物制备的纤维性能产生直接影响。文章中详细介绍了Hohen-stein研究所与不同工业合作方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海藻酸聚合物进行稳定的湿法纺丝以及由真菌壳聚糖制备的高技术纤维情况以及这些纤维的应用。
具有抗菌能力和超亲水性的含有电气石纳米颗粒的静电纺聚氨酯复合纤维
叙述了一步法制备具有超亲水性和抗菌能力的掺杂电气石(TM)纳米颗粒(NPs)的聚氨酯(PU)复合纳米纤维的工艺。采用多种表征技术研究复合纳米纤维的物理化学性能。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证实,在PU纳米纤维中存在分散良好的TMNPs。
对比纯PU纳米纤维,含有质量分数3%的均匀分散的TMNPs-PU复合纳米纤维,其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75%和87%。对比纯PU纤网,TM-PU复合纤网的亲水性有所改善,向PU中添加质量分数5%的TM时,复合纤网超亲水表面的接触角达到13°。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证实,TMNPs与PU基质通过氢键相互作用。细菌检验结果表明,TM-PU复合纤网对大肠埃希氏菌(革兰氏阴性菌)和肠球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率随TMNP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TM-PU纤网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超亲水表面和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作为抗菌材料,在卫生防护纺织品和水过滤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静电纺聚己内酯-凝胶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形态
聚己内酯(PCL)和凝胶(Ge)的混合物是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的有效材料,分别以不同的聚合物质量比和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静电纺丝。相对于静电纺丝工艺和PCL-Ge的质量比,进一步分析了亚微米纤维的形态、超分子结构以及力学性能。与纯的PCL作对照,添加Ge后的PCL纤维直径减小,终层纤维以峰-谷的形式,然后铺设第二层纤维层,同时通过热熔融黏结将层纤维和第二层纤网黏合起来。
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的抗纳米颗粒物防护服的研究
叙述了对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的纳米颗粒物防护服的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聚酰胺6(PA6)纳米纤网沉积在非织造粘胶基质上。控制静电纺丝工艺参数,包括溶液的浓度、黏度和电导率,使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直径分布控制在66~195nm。通过调整多种工艺参数,制得纳米纤维层厚度和透气性不同的织物。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胶黏剂,采用热层压工艺,改善纳米纤维层与基质载体的黏附性能。附着纳米纤维层的基质载体经重复压缩和扭转1500次后,虽然纳米纤维层存在可见的机械性损伤,但是仍牢固地附着在载体上。直径为15~300nm的氯化钠颗粒对于织物的渗透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米纤维层的厚度。一种超薄纳米纤维涂层可以过滤高达80%粒径为20nm的颗粒物和大约50%粒径为200nm的颗粒物。增加纳米纤网的厚度,对所有粒径范围的纳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将达到近99%。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突显了纳米纤维在有效防护纳米颗粒物的个体防护装备中的应用潜力